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即对环境的知觉状态。正常人意识清晰,定向力正常,感应敏锐精确,思维和情感活动正常,语言流畅/准确,表达能力良好。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以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一种以兴奋性降低为特点,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直至昏迷;另一种是以兴奋性增高为特点,表现为高级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的状态,包括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等。
意识障碍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脑功能紊乱,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状态,可通过言语及行动来表达。意识障碍系指人们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发生障碍,或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状态。
意识的内容包括“觉醒状态”及“意识内容与行为”。觉醒状态有赖于所谓“开关”系统一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完整,意识内容与行为有赖于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完整。当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抑制或两侧大脑皮质广泛性损害时,使觉醒状态减弱,意识内容减少或改变,即可造成意识障碍。
颅内病变可直接或间接损害大脑皮质及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如大脑广泛急性炎症、幕上占位性病变造成钩回疝压迫脑干和脑干出血等,均可造成严重意识障碍。
颅外疾病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和脑的能量代谢而影响意识。例如:颅外病变所引起的缺血缺氧,可致脑水肿、脑疝形成,或使兴奋性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减少或停止,均可间接影响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或大脑皮质;肝脏疾病时的肝功能不全,代谢过程中的苯乙胺和酷胺不能完全被解毒,形成假介质(去甲新福林、苯乙醇胺),取代了去甲肾上腺素(竞争性抑制),从而发生肝昏迷;各种酸中毒情况下,突触后膜敏感性极度降低,亦可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低血糖时由于脑部能量供应降低及干扰了能量代谢,可致低血糖性昏迷等。
昏迷
昏迷是完全意识丧失的一种类型,是临床上的危重症。昏迷的发生,提示患者的脑皮质功能发生了严重障碍。主要表现为完全意识丧失,随意运动消失,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迟钝或丧失,但患者还有呼吸和心跳。
还有一种昏迷称为醒状昏迷,亦称“瞪眼昏迷”或“去皮质状态”。患者主要表现为睁眼闭眼自如,眼球处在无目的的漫游状态,容易使人误解为患者的意识存在。但是患者的思维、判断、言语、记忆等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反应能力完全丧失,不能理解任何问题,不能执行任何指令,对任何刺激做出主动反应。这种情况就是俗称的“植物人”。醒状昏迷的出现说明患者的脑干的功能存在而脑皮质功能丧失,绝大多数情况下因该功能难以恢复,故患者预后较差。
医学上将昏迷的程度分为:
1.轻度昏迷
患者的意识及随意运动丧失,可偶有不自主的自发动作。被动体位,对外界事物、声、光刺激无反应,可偶有不自主的自发动作及眼球转动。对强烈刺激如掐大腿内侧或压迫眶上孔可出现痛苦表情,用针划足底可有防御反射性屈曲或躲避运动,不能回答问题和执行简单的命令。各种反射及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轻度昏迷时患者的各种反射(如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反射等)都存在,同时呼吸、脉搏、血压大多正常。部分患者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2.中度昏迷
患者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眼球无转动,各种反射减弱(这是与轻度昏迷的区别),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呼吸、脉搏、血压可有改变,并可出现病理反射。
3.重度昏迷
患者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动作,可有去大脑强直现象,对外界一切刺激均无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均消失;各种浅深反射和病理反射消失。生命体征不稳定,大小便失禁。
4.过度昏迷
患者在深昏迷的基础上出现体温低而不稳,脑干反射功能丧失,瞳孔散大固定,自主呼吸功能丧失,需要以人工呼吸器维持,血压亦需用升压药维持,脑电图呈电静息,脑干诱发电位消失。过度昏迷是“脑死亡”的临床表现。
植物状态
植物状态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严重脑损伤后有觉醒但无觉知的状态。1972年之前,对这类患者无统一的疾病命名,最常用的病名为去皮质综合征(apallic syndrome),也有无动性缄默症(akinetic mutism),创伤后痴呆(post-traumatic dementia)或睁眼昏迷(coma vigil)等叫法。1972年,Jennett和Plum使用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一词命名这类患者。“植物”的意思是,这类患者有基本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维持、消化功能等,但对自我和外界环境没有觉知。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ant vegetative state)指的是植物状态持物1月以上,意识并非没有恢复可能。永久性植物状态(permanent vegetative state)指外伤性植物状态持续1年或非外伤性植物状态持续3月以上,意识恢复可能性不大。然而数十年后恢复意识的植物状态患者的案例也时有报道。2010年,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被推荐取代植物状态一词,以避免“植物”给人的消极印象。这类患者的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仍然困难重重,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植物状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自发睁眼或刺激下睁眼,但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没有觉知。外周感觉刺激如听觉、视觉、触觉等刺激不能诱导出患者随意的、有目的的行为反应;无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保留呼吸、心跳、血压、体温、消化功能及睡眠觉醒周期;大小便失禁;保留部分脑干和脊髓反射,如视觉和听觉惊吓反应、回撤屈曲、咀嚼、吮吸反射等。还可残留一些行为片段如扮鬼脸、哭、偶尔的发声、肢体刻板性运动等。
微意识状态
微意识状态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特点是患者出现一系列意识的重大改变,但表现出明确的和可重复的意识迹象,可感知自己或所处的环境。大部分人认为,微意识状态是患者由昏迷状态转向清醒的过度时期。
微意识状态的诊断标准包括:
(1)可进行简单的遵嘱运动;
(2)可进行是或否的应答(手势或口头);
(3)可发出令人理解的语言表达;
(4)对环境刺激有目的的反应(不是反射性的),如适当的微笑或哭泣以回应情感上有意义的听觉或视觉刺激;发声或手势直接回答问题;表达出对象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之间的明确关系;摸索或握持物体;视物追踪或凝视物体对其运动做出直接反应。
脱离微意识状态
脱离微意识状态,当患者能够进行功能性交流或充分使用两个不同的物体时,他们便已从微意识状态中脱离出来了(简单的说,病人“醒了”)。但这些患者大多数仍具有严重的认知和运动障碍,需要进一步进行针对性治疗和后期的康复训练治疗等。